當前位置:中國廣告人網站>創(chuàng)意策劃>廣告雜燴>詳細內容
崔永元為公關業(yè)“正名”
作者:劉泳華 時間:2008-12-9 字體:[大] [中] [小]
-
上個月的《小崔說事》破天荒地播出了一期節(jié)目《公關不怕難》,我是昨天才補看了這期節(jié)目。身處金融危機大潮未去、國內外經濟形勢一片蕭條的大背景下,看這樣一期特殊的節(jié)目,別有一番滋味涌上心頭。而以“實話實說”著稱的崔永元,也是破天荒地為公關業(yè)做了一次“正名”。
公關就是“讓人愛上你”
說“特殊”,是因為崔永元首次關注公關行業(yè);說特殊,是因為“公關”一詞在中國有太多的曲解;說特殊,是因為公關業(yè)終于揚眉吐氣地走進CCTV,進行了一次“自我公關”。
偉達公關、迪思公關(本人前東家)兩位高層和人大一位博士,第一次在全國電視觀眾面前,維妙維肖地解釋了什么是“公關”。十幾年前熱播的電視劇《公關小姐》和電線桿上隨處可見的“公關招聘廣告”,是國人對于“公關”一詞最為深刻的印象,由此構建了對“公關”的深深誤解。乃至于很多在公關圈內工作的同仁,不敢告訴圈外人自己的真實身份,而多半是以“廣告業(yè)”來介紹自己,以免被人誤解為不正當職業(yè)。這不得不說是公關行業(yè)的一大悲哀。
公關,是“公共關系”的簡稱。正如崔永元所言,公共關系在國外是一門很深的學問,“政府、大企業(yè)用公共關系公司來解決問題是國際慣例”。
什么是公關?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。筆者以為,公關在其本質上,是一門溝通的藝術,同時又是一門有章可循的科學。通過新聞傳播、發(fā)布會、產品巡展、網絡推廣等一系列的手段,將政府、企業(yè)的真實的、客觀的最新狀態(tài)及時告訴給公眾,與公眾進行合理、有效的溝通,使公眾獲得信息、消除疑慮。
對此,迪思公關總裁黃小川用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,“廣告是讓人認識你,公關是讓人愛上你!
公關業(yè)也需要“公關”
從4 P的角度講,公關只不過是營銷4P中最后一P(Promotion)的其中一環(huán),除了公關,廣告、人員推銷、直銷、銷售促進都是促銷的重要形式,而廣告無疑是運用最為廣泛、也最能讓國人理解的。在歐美比較成熟的市場中,廣告和公關的營業(yè)額比例大致是4:1。數據顯示,2007年中國廣告行業(yè)營業(yè)額直逼2000億元大關,公關行業(yè)營業(yè)額達108億元,廣告與公關營業(yè)額比例約為20:1,雖然這一比例與歐美市場差距甚遠,但與五年前的33:1,十年前、二十年前公關的近乎空白相比,已經是好了很多。
這里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,大家需要對“公關”有一個正確的認識!缎〈拚f事》能破天荒地為公關業(yè)正名,我覺得要感謝兩件事做了鋪墊,實際上也就是兩個“奧運會”,一個是今年夏天的第29屆奧運會,另一個是11月中旬的第18屆世界公共關系大會——堪稱“公關奧運會”。
為什么要感謝北京奧運會?因為張藝謀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為“中國”這個品牌做了一次漂亮的“國家公關”。記得8月份一個茶葉商跟我探討品牌推廣時說,“我看了《中國經營報》的一篇文章,覺得‘公關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,希望你能給我多講講企業(yè)應該怎么做公關!痹瓉,《中國經營報》以奧運會為主題寫了一篇長篇報道,題目就是《中國國家公關進修》。不過聽了茶葉商的話,我倍感欣慰,感慨公關業(yè)從此又多了一位信徒。
為什么要感謝“公關奧運會”?因為起源于1958年的世界公關大會此前從未在中國舉辦過,今年算是破了先例。而媒體的爭相報道,也算是對國人上了一堂公關業(yè)的普及教育課。
盡管如此,與國外公關業(yè)已愈百年的歷史相比,本土公關業(yè)還是顯得稚嫩了許多,良莠不齊的2000多家公關公司充斥著市場。因此公關業(yè)需要不斷地“自我公關”,才能去粗取精才能發(fā)展壯大。
經濟蕭條期凸顯“公關第一廣告第二”
在今年的北京奧運會上,非贊助商李寧公司,憑借李寧個人的“飛天”公關表演,取得了比主贊助商阿迪達斯、“曲線救國”贊助商耐克都要好的推廣效果,可謂是“四兩撥千斤”的公關典范。
有一本書叫《公關第一,廣告第二》,相信不少圈里人都看過。在金融危機大潮未去、國內外經濟形勢一片蕭條的大背景下,這句話尤顯韻味。
作為Promotion的兩種最重要的形式,廣告是單向的灌輸式的傳播,宛如暴風驟雨;而公關則是雙向的溝通式的傳播,宛如和風細雨。在經濟高速增長期,廣告的作用非常明顯,因為老百姓手中的閑錢相對寬松。經濟不景氣時,廣告的作用就值得商榷,這個時候企業(yè)通常會壓縮營銷費用,而廣告作為大頭開支,往往首先會被砍去大半。這一點從近來媒體的收入銳減便可見一斑。而公關,因為原本在整個營銷體系中所占的比重就很小,其費用反而無甚大礙。
北京上德傳播機構研究認為,越是經濟不景氣、民眾對企業(yè)信心不足,廣告的千人成本就越高,就越要通過公共關系的形式來消除公眾顧慮、恢復公眾信心、推廣品牌和產品。如汶川大地震事件、重慶出租車罷運事件、柑橘危機事件,等等,政府都是通過公共關系的形式,與公眾進行友好溝通,擺事實、講道理,消除公眾疑慮,恢復大家對企業(yè)、對政府、對國家的信心。再如,新上任的美國總統(tǒng)奧巴馬,原本是一介草根,相比競爭對手麥凱恩,劣勢盡顯,而且競選的沖刺階段又迎來了史無前例的金融危機,可以說似無勝算。而奧巴馬利用網絡這一新媒體,通過BBS、博客、播客、EDM、搜索引擎等公關載體,與選民進行充分的、良好的溝通,終于打敗對手成功入主白宮。
當然,公關不是萬能的,公關不是欺騙,不是“搞掂”媒體。百度不是因為三鹿的“屏蔽門”事件而身陷泥潭嗎?公共關系必須基于事實來做傳播,像歐典事件、三鹿事件、丸美事件,不是哪一個公關公司能夠去扭轉的,因為它已經超出了傳播技巧的范疇,它在挑戰(zhàn)公眾的心理底線和社會的道德底線,不惜以品牌可能犧牲的代價。既如此,那就讓它的品牌消失吧,公關救不了你。
(注:作者原創(chuàng)文章,網絡轉載請注明出處,平面媒體欲選擇發(fā)表請與本人聯(lián)系)
劉泳華,資深品牌公關顧問,歷任記者、政府公務員、上市公司企劃經理、公關顧問、客戶總監(jiān)等職位,對IT、汽車、快速消費品、自然壟斷等行業(yè)的品牌推廣有深入研究,曾服務NOKIA、中國石化、中國移動、中國南方電網、上海大眾等國內外眾多500強客戶。歡迎與作者探討您的觀點,Msn: liuyonghua79@hotmail.com ,個人博客http://blog.sina.com.cn/liuyonghua2008